惠农小园

为何会突然梦到儿时的玩伴邻居?

昨晚的梦像一卷旧胶片,在脑海里缓缓播放——是隔壁的小雨,扎着两个歪歪扭扭的羊角辫,蹲在老槐树下,手里攥着一把玻璃弹珠,抬头冲我笑时,左脸的小梨涡还是那么深,她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碎花裙,裙摆沾着草屑,像极了小时候我们一起在巷口疯跑的样子,梦里没说话,可她递给我的那颗橘子糖,甜得我醒来后舌尖还泛着酸涩。

梦到小时候的玩伴邻居

小雨家和我家只隔一堵矮墙,墙头爬满了我妈种的蔷薇,每年五月开得热热闹闹,她总爱踩着板凳从墙头摘花,有时候分我一支,有时候被她妈发现,挨了骂还要撅着嘴说“是明明想要”,我们俩的书包永远挂在一起,她的书包上挂着一个掉了漆的铃铛,走起路来叮当响,巷口的王奶奶听见铃声就知道是我们放学了,总会揣着两块灶糖在门口等,小学三年级那个夏天,我俩偷偷翻过院墙去摘邻居家的桃子,被大黄狗追得满巷子跑,鞋子跑丢了一只,最后躲在我家床底下,听着她妈妈在外面喊“小雨,再不回家吃饭就打屁股啦”,我们捂着嘴笑,结果被我妈揪出来,一人挨了一顿轻打,却还偷偷分着藏在口袋里的半块桃,甜得眯起眼睛。

后来她爸妈工作调动,全家搬去了南方,走的那天她塞给我一个铁盒子,里面装着所有的玻璃弹珠和一张画,画上是两个手拉手的小人,站在开满蔷薇的墙下,我抱着盒子在巷口站了很久,直到她的身影变成一个小黑点,才突然想起忘了问她“南方有没有蔷薇”,再后来,巷子拆了,老槐树砍了,我也搬进了高楼,邻居换了一拨又一拨,却再没人会隔着墙喊我“明明,出来玩”。

现在住的高楼,隔音太好,好得连邻居家的电视声都听不见,偶尔在电梯里遇到,对方抱着快递,我拎着菜,互相点点头,连“吃了吗”都懒得问,不像小时候,我妈在厨房喊“吃饭啦”,隔壁的小雨就能听见,隔着墙回一句“阿姨,等我再玩五分钟”,上周整理旧物,翻出了那个铁盒子,弹珠已经磨得发亮,画的颜色也淡了,可小雨的梨涡还是那么清晰,大概就是这个原因,昨晚才会梦到她吧——梦里我们还在老槐树下,她把弹珠一颗颗放进我手心,说“这次别弄丢了”。

梦到小时候的玩伴邻居

梦醒后,我盯着天花板看了很久,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缝隙照进来,像小时候我们用手电筒照在墙上的光斑,我打开微信,搜索“小雨”,跳出来好几个同名的人,却都不是那个会分我半块槐花饼的小雨,原来有些人和事,真的只能留在梦里和回忆里了,就像那堵爬满蔷薇的矮墙,拆了就再也建不起来了,但那些藏在弹珠里的笑声,却能在梦里甜一辈子。

维度 小时候的邻居关系 现在的邻居关系
日常互动 一起上学、分享零食、串门聊天、在巷口玩游戏 电梯里点头、偶尔帮忙拿快递、节日群发祝福
信任程度 家门钥匙互相留着、孩子托对方照顾、秘密共享 基本不深交、隐私保护、避免过多麻烦
共同记忆 老槐树、弹珠、槐花饼、大黄狗、夏天的蝉鸣 无太多共同经历、偶尔的电梯闲聊
联系方式 直接喊名字或敲门、隔着墙说话 微信好友(可能没聊过天)、电话号码未知

Q1:为什么会在成年后频繁梦到小时候的玩伴邻居?
A1:成年后梦到小时候的玩伴邻居,通常是潜意识对纯粹情感的怀念与呼唤,童年时期的邻里关系往往简单、真诚,没有成年后的利益纠葛和社交压力,这种“无目的性”的情感连接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当现实生活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时,大脑会不自觉地调取童年记忆中的温暖片段,作为心理慰藉,偶然触发的感官线索(如旧物、老歌、相似的场景)也可能激活相关记忆,使其在梦境中重现。

Q2:梦到小时候的玩伴邻居后,应该主动联系对方吗?
A2:是否联系取决于个人意愿和现实情况,如果对方是曾经关系密切、多年未见的玩伴,且你有强烈的重逢愿望,可以尝试通过共同亲友、社交媒体等渠道寻找联系方式,但需做好心理准备:多年未见,双方的生活轨迹、性格可能已发生很大变化,重逢未必能重现童年的亲密感,若暂时无法联系或不愿打扰,也可以将这份回忆珍藏在心底,通过写日记、整理旧照片等方式留住美好,同时珍惜当下的人际关系,主动创造新的温暖记忆。

梦到小时候的玩伴邻居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