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农小园

761年农历的干支纪年、闰月情况及主要节气是什么?

761年,即唐肃宗上元二年,在干支纪年中属于辛丑年,这一年处于安史之乱(755年—763年)的中后期,唐朝虽已收复两京(长安、洛阳),但战事仍在河北、河南等地激烈进行,朝廷与叛军陷入胶着状态,社会动荡,民生凋敝,以下从政治军事、社会经济及农历历法等角度详细展开。

761年农历

政治军事格局:战局胶着,内忧外患

761年的唐朝,名义上由肃宗李亨在位,但实际权力受到其宠妃张皇后、宦官李辅国等人的严重掣肘,朝政日益混乱,安史叛军内部也发生重大分裂,史思明在年初(上元元年九月)于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后诛杀安庆绪,自立为“大燕皇帝”,改元“应天”,成为叛军新首领,他随即率军南下,试图重新夺取洛阳,唐军方面,名将李光弼临危受命,担任天下兵马副元帅,主持河南战事,双方在洛阳外围展开的拉锯战中,唐军虽奋力抵抗,但未能取得决定性优势,史思明军一度逼近洛阳,李光弼为避其锋芒,采取坚壁清野策略,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形成对峙,这种消耗战极大消耗了唐朝的国力,也加剧了地方节度使的离心倾向。

社会经济状况:天灾人祸,民生维艰

持续的战乱导致北方经济遭受毁灭性打击,761年,唐朝统治区又遭遇严重旱灾,尤以关中、河南一带为甚,据《旧唐书·肃宗纪》记载,当年“自春至夏,旱,京兆米斗四千,人相食”,粮食价格飞涨,饥荒蔓延,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剧,朝廷虽试图开仓赈济,但因战乱阻隔、运输困难及吏治腐败,效果甚微,大量流民涌入相对安定的江南地区,给当地带来巨大压力,为支撑战争开支,唐朝政府加紧敛财,实行榷盐法(食盐专卖)、铸大钱(“乾元重宝”当十钱)等措施,导致通货膨胀严重,货币贬值,百姓负担雪上加霜,江南地区虽未直接受战火波及,但承担了沉重的赋税和漕运任务,社会矛盾亦在积累。

农历历法与节气:辛丑年,闰三月

761年(辛丑年)的农历遵循唐代《戊寅元历》,该年有13个月,包含一个闰月(闰三月),全年共384天,以下是该年农历月份与公历日期的对应及主要节气时间(按唐代历法推算):

761年农历

农历月份 初一公历日期 主要节气(公历日期)
正月 761年2月5日 立春(2月4日)、雨水(2月19日)
二月 761年3月7日 惊蛰(3月5日)、春分(3月20日)
三月 761年4月5日 清明(4月4日)、谷雨(4月20日)
闰三月 761年5月5日 立夏(5月5日)、小满(5月21日)
四月 761年6月3日 芒种(6月5日)、夏至(6月21日)
五月 761年7月3日 小暑(7月7日)、大暑(7月23日)
六月 761年8月1日 立秋(8月7日)、处暑(8月23日)
七月 761年8月31日 白露(9月7日)、秋分(9月23日)
八月 761年9月29日 寒露(10月8日)、霜降(10月23日)
九月 761年10月29日 立冬(11月7日)、小雪(11月22日)
十月 761年11月28日 大雪(12月7日)、冬至(12月22日)
十一月 762年1月26日 小寒(762年1月5日)、大寒(762年1月20日)
十二月 762年2月25日 (762年立春2月4日)

注:

  • 闰三月是因该年农历正月到三月之间,节气“立夏”(标志夏季开始)落在三月之后,故需增设闰月以调整季节与月份的对应关系。
  • 农历十一月、十二月的节气已进入公历762年。
  • 唐代历法与现代公历存在微小差异,节气日期可能有一两天浮动,但大致吻合。

文化与人物:乱世中的坚守与挣扎

在动荡时局下,文化领域也呈现出复杂面貌,大诗人杜甫此时流寓成都,在友人严武资助下于城西浣花溪畔营建草堂(即后世“杜甫草堂”),他虽暂时远离战火,但心系国事与苍生,写下了《狂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忧国忧民的诗篇,佛教在乱世中成为部分民众的精神寄托,朝廷亦借助佛教巩固统治,但寺院经济膨胀也引发争议,史思明在洛阳称帝后,试图模仿唐朝制度建立伪政权,但其统治残暴,不得人心,为叛军最终覆灭埋下伏笔。

相关问答FAQs

Q1: 761年对应的干支“辛丑年”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A1: 中国干支纪年法由10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固定顺序组合,60年一循环,公元761年需先确定其相对于某个已知干支年份的序数,公元4年(甲子年)是干支循环起点,计算(761 4)= 757年,757 ÷ 60 = 12余37,第37个干支组合是“庚子”(甲子为0,乙丑1…庚子36),因此公元761年干支为“庚子”的后一年,即“辛丑年”,此方法需考虑公元元年无“0年”及历法衔接细节,但核心是60年周期余数定位。

761年农历

Q2: 唐代农历(如761年)与现代农历在闰月设置上主要区别是什么? A2: 核心原则一致,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中气”作为置闰依据(无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但具体执行存在差异:1. 历法精度不同:唐代主要使用《戊寅元历》(后改用《麟德历》),其回归年、朔望月等天文常数与现代天文观测值有微小误差,导致节气计算及闰月判定点可能相差一两天,2. 闰月位置灵活性:现代农历严格遵循“无中气置闰”规则,且闰月位置由天文计算精确决定,唐代历法虽也依此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有时会因政治、社会因素(如避免农事关键期设闰)或历法本身缺陷,对闰月位置进行微调,其“科学性”和“精确性”弱于现代,例如761年闰三月,是因该年三月后的“谷雨”中气落在四月朔日(初一),导致三月无中气(清明为节气,非中气),故置闰,此判定与现代规则本质相同,但具体日期推算可能因历法差异略有不同。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